文章
  • 文章
搜索

香港红色文化和旅游委员会

用好红色资源 | 传承好红色基因 |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首頁 >> 紅色旅遊 >>紅色振興 >> 新時代下“紅色旅遊+”的新路徑探索 ——江西省於都打造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紅色旅遊發展典型案例
详细内容

新時代下“紅色旅遊+”的新路徑探索 ——江西省於都打造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紅色旅遊發展典型案例

时间:2021-09-07     【转载】   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阅读

江西於都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集結地,這裏有許多革命史跡與長征息息相關。1934年10月,中央機關、中革軍委和中央紅軍主力8.6萬人集結於都,踏上漫漫征程,在於都留下了許多紅色遺跡和軍民一心的紅色故事。目前,於都縣現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16處,紅軍標語舊址34處,標語1720條。

近年來,於都依託自身悠久的革命歷史傳統和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融合古色、綠色元素,做好“舊址+”“文化+”“旅遊+”三篇文章,致力於將革命遺址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性教育基地、紅色文化傳承基地和紅色旅遊景點,探索出保護革命遺址、發展紅色旅遊,傳承紅色文化的發展新路徑。

革命遺址保護利用闖出新路子

於都葛氏宗祠,始建於清中期,後作為紅四軍軍部舊址暨朱德舊居。當年毛澤東同志率紅四軍進入於都時,軍部曾駐紮於此。因年久失修,歷經滄桑的百年老宅一度破敗不堪。2017年,於都縣對葛氏宗祠進行全面修繕。如今,粉壁、黛瓦、馬頭牆;窄門、高屋、古院落依舊。不同的是,牆上掛上了“長征源民俗博物館”的牌子。

據悉,為做好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工作,於都縣本著以史為據、因地制宜的原則,聯合當地民間文化工作者,實施革命遺址共建共護的模式,提升革命舊址的承載力。將諸多修繕完整的革命遺址免費提供給當地民間文化工作者簽約使用,鼓勵他們在妥善保護革命遺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開辦工作室、民營博物館等。

“活”過來的紅色資源遠不止這裏。贛南省裁判部舊址成立了“長征源書畫院”,紅四軍物資保管處舊址成立了“於都縣理學文化研究會”……昔日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如今變身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於都核心展示園。此外,於都通過挖掘紅軍長征經過時的歷史故事,規劃紅色旅遊線路,設計一日遊、半日遊旅遊產品,使人們通過參觀陳列館、重溫入黨誓詞、重走長征路、吃紅軍飯、住農家小院等活動,構築多元、立體、全方位的紅色基因教育組織體系,以長征精神鑄魂育人,用紅色基因錘煉黨性。

2019年,於都縣博物館榮獲國家第十一屆薪火相傳“紅色基因傳承者”傑出團隊。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先後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火箭軍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現場教學點等。

於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於都先後打造幹部黨性教育現場教學點30個,形成8條“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學精品線路。研發了《上蕉遊擊戰》體驗教學和《長征組歌》紅舞臺教學等一系列現場教學、微黨課紅色文化產品,定期開展送教進校園、進社區、進基層、進軍營活動,為全國觀眾講述主題黨課100多場。全國婦聯家國情懷故事匯、火箭軍總部扶貧流動現場會、全國人大代表培訓班現場教學等系列重大會議活動先後在於都舉行。據統計,2019年,全縣共承接紅色教育培訓達110萬人次。

革命遺址新貌帶來產業興旺

祁祿山紅軍小道位於於都縣祁祿山鎮。1934年,中央紅軍主力部隊渡過於都河後,開始由於都向贛縣、信豐方向秘密轉移,紅軍在這條盤山古道晝宿夜出,突破第一道封鎖線,實現了偉大的戰略轉移。2016年,於都在充分保留歷史原貌的基礎上,將祁祿山紅軍小道規劃為紅色旅遊景點。如今,祁祿山紅軍小道上紅旗飄飄,重走長征路的遊客綿延不斷。

紅軍長征小道的另一端連著上嶺崗村,隨著紅軍長征小道日漸火熱,該村進一步發展蜂蜜、紅提、油茶和臍橙等特色產業,這些土特產品深受城市遊客歡迎,帶動村民戶均增收1000餘元。

“於都深耕富硒品牌,加強科技創新、夯實產業基礎、培育經營主體,強力推進富硒蔬菜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全縣建成萬畝富硒蔬菜產業園1個、千畝富硒蔬菜基地4個,累計建成設施蔬菜面積達3.51萬畝。”於都縣經作辦主任歐陽天泉說。

於都近年來把紅色旅遊融入大規劃,將紅色旅遊業與工業與現代農業、休閒觀光農業相結合,初步實現從傳統工農業向景觀工農業發展;不僅發展了紅色旅遊,還帶動了工業旅遊、鄉村旅遊、生態旅遊融合發展,形成了以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為核心、多個精品區域為支撐的“眾星拱月”全域旅遊框架。

“紅色旅遊+”助力精准脫貧

2020年4月,於都縣順利實現脫貧,旅遊功不可沒。近年來,於都縣創新“紅色旅遊+”扶貧新模式,開發了多條集“紅古綠融合、娛購遊一體”的精品線路,滿足遊客不同需求。同時,增強旅遊扶貧帶動效應,完善同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走出了一條“以紅色旅遊為支撐、鄉村休閒與農業觀光旅遊融合”的致富路。據統計,2019年,於都縣接待紅色旅遊人數達329.5萬人次,同比增長38.1%。

潭頭村是有名的紅軍村,但由於自然地理、人多地少等多種原因,發展長年受阻,是“十三五”貧困村。2017年,有著紅色基因的潭頭村借著蘇區振興的東風,整村實現了脫貧“摘帽”。2019年7月,潭頭村成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吸納全村6個村民小組、162戶村民入股,每戶出股金2000元,打造集特色農產品展銷、休閒採摘、農事體驗等於一體的鄉村旅遊;同時與智恒研學教育服務有限公司合作,主要經營“富硒宴”特色農家樂、土特產銷售、民宿與紅色研學旅遊專案。據統計,2019年,全村僅學生研學和黨政幹部紅色教育培訓專案,就接待遊客10萬人次。

老紅軍後代孫觀發是潭頭村的脫貧戶。2019年,攢下一些積蓄的他,跟著大傢伙兒一起辦起了民宿、農家餐館和土特產超市。如今的他已實現多管道增收,既是富硒蔬菜的代言人,又是直播帶貨的網紅,也是潭頭旅遊區的導遊。說起紅色旅遊帶來的變化,孫觀發直言收穫滿滿:“2019年原本預計家庭收入10萬元,實際收入18萬元。”

在脫貧攻堅戰中,“隨著蘇區振興新一波政策紅利的到來和鄉村振興新畫卷的展開,於都的紅色旅遊必將迎來新的機遇”。於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局長謝芸華表示,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深化文旅融合,豐富“紅色旅遊+”內涵,讓長征這根紅飄帶貫穿於都經濟社會各領域,成為於都振興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

 


技术支持: 网站建设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