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香港红色文化和旅游委员会

用好红色资源 | 传承好红色基因 |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首頁 >> 紅色視野 >>红色文物 >> 495件珍貴文物“回延安”
详细内容

495件珍貴文物“回延安”

时间:2023-04-11     【转载】   来自:中红网   阅读

4月10日下午,紀念魯迅藝術學院(以下簡稱“魯藝”)成立85周年文物捐贈儀式在延安魯藝文化中心舉行,495件珍貴文物“回家”。

85年前,在抗戰救亡的時代大背景下,魯藝誕生了。魯藝在革命時期成功培養了大批優秀文藝人才,他們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等眾多經典文藝作品,彙聚起中國人眾志成城的精神力量,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國文藝史上留下了輝煌篇章。

2022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時指出,延安革命舊址見證了我們黨在延安時期領導中國革命、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光輝歷程,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每次來都溫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啟示。

495件珍貴文物“回家”,讓這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內容更加豐富、意義更加深刻。

魯藝舊址禮堂高聳入雲、延安文藝紀念館宏偉典雅、東山革命文藝家館群錯落寧靜……85年後,站在東山頂上鳥瞰延安魯藝文化園區,記者再次翻開這本“書”,繼續體味永遠讀不完的紅色精神。

賡續紅色基因

“我父親90多歲時曾說過,他的第一個願望就是回延安看看。這一次,我把父親的這些東西捐給魯藝,就等於父親也回到了延安。”在文物捐贈儀式上,音樂家羅浪之女羅靜眼含熱淚地說。

1938年,羅浪奔赴延安,進入魯藝音樂系,先後受教於冼星海、呂驥等音樂名家,特別是在音樂指揮領域受教尤深。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編曲的羅浪,在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指揮200多人的聯合軍樂團,第一次把中華民族最雄壯的旋律——《義勇軍進行曲》播入億萬人民的心田。

這次,羅靜捐贈羅浪的相關文物及資料共37件,包括延安時期照片8張,羅浪1939年在魯藝的學習筆記本、羅浪創作的歌曲手稿(1939年)等9件物品,羅浪用過的皮箱和羅浪、高英夫婦送給田華的瓷杯等實物11件,有關魯藝音樂家紀念《黃河大合唱》演出相關資料5件,書籍等資料4件。

4月10日下午,羅靜(右二)在紀念魯迅藝術學院成立85周年文物捐贈儀式上介紹羅浪與魯藝的故事記者 陳宏江攝

當天,延安魯藝文化中心共收到“魯藝後代”捐贈的鐘敬之、張庚、古元、羅浪、鄭律成、牛文、林淵等革命藝術家的文物495件,其中鐘敬之、高維進夫婦之子鐘大年捐贈文物達409件。

這409件文物當中,包括魯藝成立紀念章(1938年)、泥塑《小八路雕像》等實物30件,鐘敬之翻譯《羅丹藝術論》的筆記本,高維進采風筆記(1941年)4本,鐘敬之和高維進夫婦在延安時期的往來書信6封,《延安的戲劇和秧歌》照片354張,舞臺設計草圖原稿7張,毛澤東給鐘敬之的信(1942年1月23日)(複製件)1份,關於延安魯藝的相關手稿及資料7份。

鐘敬之、高維進相關文物的資料照片。 延安魯藝文化中心供圖

“這次捐贈的文物當中,有父親當年做的實物泥塑,還有父母親在延安時的各種筆記、文章、翻譯原稿,以及父親晚年出版的有關延安革命文藝史的部分著作。”鐘大年說,“我父母都是魯藝人。這些文物屬於魯藝,應該讓它們‘回家’。今天,我們將這些文物送回魯藝、‘送回家’,是完成父親的遺願。希望這批珍貴文物能發揮作用,為延安精神的傳承作出貢獻。”

共建精神家園

4月12日,在延安魯藝文化中心二樓的一間文物保管室裏,延安魯藝文化中心文物研究部館員王紅梅正和同事將本次所捐贈的文物進行整理造冊。

“通常,當我們拿到一件文物後,首先要進行登記、除塵等基礎工作。”王紅梅說,接下來還要對文物進行分級分類、建檔立卡。針對部分有殘缺的文物,我們還要請專業人員進行修復,以達到入庫條件。

戴上手套,記者翻開了相冊《延安的戲劇和秧歌》。相冊收錄了抗日戰爭時期魯藝學員為延安老百姓進行文藝表演的354張珍貴照片。

“這些珍貴的資料,研究價值極高,我們一定要保護好。”王紅梅邊記錄邊說。

4月12日,延安魯藝文化中心文物研究部館員王紅梅(右)和同事將本次所捐贈的文物進行整理造冊 記者 陳宏江攝

據瞭解,2014年以來,延安魯藝文化中心共徵集各類文物、史料和藝術品3萬多件,其中文物5000餘件。目前,延安魯藝文化中心共修復紙質文物227件,完成全部徵集文物圖像採集,基本完成1437件文物分類分級、建檔立卡、數據錄入。

4月12日,延安魯藝文化中心文物研究部的工作人員在對本次所捐贈的文物進行整理記者 陳宏江攝

“這些年,各級黨委、政府重視魯藝,社會各界尤其是‘魯藝後代’支持魯藝,讓我們的文物越來越豐富。”延安魯藝文化中心主任、延安文藝紀念館館長劉妮說,“魯藝一直在號召‘文物回家’,這其實是一種精神的回歸。通過文物把這種精神再回饋給社會、回饋給時代、回饋給人民,正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音樂家鄭律成之女鄭小提本次捐贈文物及資料共4件,其中包括鄭律成延安時期使用過的樂器曼陀林1件,《延安頌》(1938年)、《八路軍進行曲》(1939年)等作品的五線譜歌譜複製件3件。

在回憶了父親鄭律成、母親丁雪松在延安時期的工作生活經歷後,鄭小提深情地說:“作為1943年出生在延安的延安娃,此次回延安就是為了尋根、還願、回家。希望這件父親曾使用過的曼陀林和其他資料回到延安後,能在延安文藝紀念館的保護下,為紅色文化教育培訓發揮作用。”

弘揚延安精神

495件文物,背後就有495個革命故事。

中國延安魯藝校友會代表趙戰生說,魯藝作為延安文藝的一支勁旅,創作了大批經典的詩、歌、書、畫、照片等作品,獲得了軍民同心、革命戰士決心、革命隊伍凝心、人民群眾歡心的輝煌戰果。

1939年,趙戰生的父親趙毅敏、母親淩莎先後從蘇聯回到延安,都被派到魯藝工作。同年8月,趙戰生在魯藝出生。趙戰生和與他同年同月出生的冼妮娜,都是由冼星海的夫人錢韻玲哺育長大的。

“作為魯藝的繼承人、傳承人,我不僅感到光榮,還想要通過這次回訪學習,更好地擔負起弘揚延安精神的使命。”趙戰生說。

 


技术支持: 网站建设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