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香港红色文化和旅游委员会

用好红色资源 | 传承好红色基因 |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首頁 >> 行業動態 >>行業資訊 >> 厚植紅色文旅融合新優勢,打造革命老區振興新引擎
详细内容

厚植紅色文旅融合新優勢,打造革命老區振興新引擎

时间:2023-08-15     【转载】   来自:湖南日报   阅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紅色旅遊是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鮮活例證,亦是展示革命老區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窗口。紅色旅遊依託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紅色資源,成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鮮活載體和重要途徑,在革命老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歷史進程中,發揮著積極的帶動效應和引擎作用。紅色文旅作為活態化保護與生產性開發的融合型新業態,既是傳承紅色基因、加快鄉村文化振興、堅守文化自信自強的創新方式;也是加快紅色旅遊要素集聚、帶動老區人民增收致富、打造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新動能的關鍵舉措。然而,當前紅色文旅融合仍處於粗放式發展階段,主要存在文化挖掘不深、產業動能不強、人才支撐不足、基礎設施不優等現實問題。面對文旅深度融合契機和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需要,亟須圍繞戰略引領、文化挖掘、業態創新、人才培育和交通互聯等關鍵環節,持續推動紅色文旅深度融合創新,奮力譜寫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新篇章。

一、以國家戰略為牽引,激發革命老區內生動力

革命老區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新發展階段更應該抓住歷史機遇,積極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和人民生活品質,積極發揮紅色文旅樂民、惠民、育民作用,推動革命老區持續提升內生增長動能。一是積極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動長征沿線地區建立跨區域、跨省級、跨旅遊區的紅色資源橫向保護利用機制,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串聯長征沿線重點紅色經典景區、紅色村落、紅色文旅專案等資源,不斷豐富和完善革命老區紅色旅遊產品供給體系。二是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載體作用,推動紅色教育、紅色旅遊、紅色影視等融合共生,帶動住宿、餐飲、購物等行業聯動發展,拓展農民就業管道和增收路徑,以紅色基因和紅色故事為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產業基礎。三是探索革命老區振興模式。領悟貫徹《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用好用足用活專項債券等專項方案和政策,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有效投資,積極謀劃、對接一批惠民生、利長遠、增後勁的紅色文旅專案,助力革命老區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以文化挖掘為基礎,夯實紅色旅遊文化根基

紅色文化是紅色文旅融合的根基與動力,加快紅色文旅融合創新,必須加大紅色文化研究發掘深度,全方位詮釋革命精神的內涵特質和時代價值。一是廣泛開展紅色文化系統普查。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紅色文化遺產量多類雜,應按照全面普查、廣泛採集、確立重點、建檔立卡的工作要求,對現存、瀕危、消亡的紅色資源及其人文生態和文化形態展開普查調研和收集整理,最大程度上摸排各地紅色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二是加大紅色文化研究力度。圍繞革命史料、遺址、遺跡、事蹟、標語、影音、家書等紅色資源客觀遺存,深入研究紅色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承載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頭故事,加強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內容提煉,有序構建紅色文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是細化紅色文化詮釋深度。以紅色文化研究挖掘為基礎,優化紅色基因傳承和延續機制與模式,在有條件的地區增設學習講堂、黨史學堂、紅色舞臺等配套設施,以點帶面促進紅色遺產與居民生產生活的多方位融合,用最貼近人民群體需求的形式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鬥爭的故事、英雄人物的故事,促進紅色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

三、以文旅產業為紐帶,創新紅色旅遊集群發展

推進紅色旅遊業態集群發展,是革命老區實現後發追趕、精准致富的重要抓手,應遵循“紅色旅遊+”發展理念,促進紅色文旅實現融合化、數位化、集群化,釋放紅色文旅對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乘數效應和倍增作用。一是加快產業多元融合。以紅色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為基本遵循,促進紅色資源與鄉村旅遊、生態旅遊、研學旅遊、體育旅遊、文化旅遊交織滲透,大力拓展紅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豐富紅色旅遊體驗的文化內涵和體驗形式,讓廣大遊客對紅色文旅專案從心動變行動、潛客變真客、過客變常客,讓流量變留量、網紅變長紅,最終實現從出圈到出彩。二是加快數字賦能紅色旅遊。積極運用3D、3R、AI等先進技術,探索沉浸式、代入式體驗場景和文化演藝,原真性還原紅色故事、紅色遺跡、英雄人物,依循數字技術培育、延伸紅色文旅產業鏈。三是推進紅色旅遊產業集聚成群。革命老區紅色資源多呈現分佈廣、區位偏、要素雜特徵,應圍繞文創產品、民宿餐飲、教育研培等產業環節,加速產業鏈上下游鏈條互聯、標準對接、品牌共建,提升產業規模效應和經濟效益,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旅遊產業優勢,使紅色旅遊成為當地經濟新的增長點。

四、以人才培育為關鍵,完善多元人才支撐體系

老區要振興、人才必振興,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加強人才引入與培育,完善多元化的人才支撐體系。一是大力集聚紅色旅遊發展人才。發揮政治勢能和資源勢能,引入企業主、專家學者、鄉賢能人等指導參與紅色文旅規劃與建設,通過嵌入式精英帶動,不斷豐富革命老區經濟業態,激勵青年勞動力返鄉創業、閒置勞動力村內再就業,共同驅動革命老區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二是創新多元化人才培育模式。圍繞紅色文旅發展產業、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培育潛在主體和存量主體,聚焦產品研發、技術指導、旅遊接待與推廣等專業技能培訓,改善教學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促進資源共用和網路聯校,大力培育潛在主體,有序啟動存量主體,夯實紅色文旅融合創新人才基礎。三是加大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充分整合校、地、企多方優質資源,培育一批紅色旅遊景區規劃與管理、旅行社經營與飯店會展管理、紅色文化推廣與講解等領域專業人才隊伍,探索性構建“創意—創新—創業”完整鏈條的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

五、以交通互聯為重點,集聚優質文旅資源要素

交通發展不暢、基礎設施建設不足、資金短缺是革命老區振興的突出障礙,應發揮交通互聯互通的虹吸效應和節點效應,促進優質紅色文旅資源要素集聚。一是推動交通網絡優化佈局。加快推進革命老區縣域高鐵、高速、旅遊公路等重大專案建設,不斷完善立體化交通網絡佈局,帶動革命老區公路物流、智慧交通、運輸服務等領域全面提升,以大交通帶動紅色旅遊發展“大流量”,促進革命老區資源要素集聚和順暢流動。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深度把握革命老區基礎設施“硬短板”和公共服務“軟短板”,合理規劃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體系佈局,加強水利、電力、通信、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投入,實現景區和村域全覆蓋,提高紅色景點承載能力、服務能力,進一步優化紅色文旅融合環境。三是加大紅色旅遊資金保障。按照政府推動和社會效益優先的要求,建立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設立革命老區紅色旅遊發展專項資金,提升紅色資源保護利用資金投入比重,提高紅色旅遊重點專案資金配套額度,保障革命老區優質紅色旅遊資源一體化保護、開發和利用,持續拓展紅色文旅融合新模式、新空間。

(王兆峰系湖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教授  張青松系湖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研究生)

 


技术支持: 网站建设 | 管理登录
seo seo